前不久,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(北京)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,勉励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志存高远、脚踏实地,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。日前,汽车与交通学院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围绕就业创业主题,返乡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和社会实践活动。
志愿者们赶赴徐州、宿迁、盐城、连云港、淮安五地,围绕大学生返乡创业情况进行调研,“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、支持家乡、建设家乡,为乡村振兴赋能,为精准扶贫助力。”辅导员高娜娜介绍,就业创业指导是她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,组织这次调研也是为了实地了解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择业观念、创业环境等方面的变化,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。
调研过程中,志愿者们走访了当地就业创业园区、自主创业企业和相关毕业生,在了解国家和地方相关支持政策的基础上,也对毕业生返乡创业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。
“我们在徐州市创业工作指导中心了解到,当地对大学生创业支持力度很大,不仅提供免费的创业办公场所,还在物业费、水电费方面提供相应补贴,并聘请专业培训师对创业者进行培训。”志愿者们发现,与“毕业即创业”的情况相比,在毕业后先工作再创业的人群中,企业存活率更高,且企业发展势头都较为良好。其原因在于毕业即创业的同学存在“靠想象创业”的问题,缺乏工作与社会经验、缺乏资金支撑、心理准备不足、未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等因素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差、存活率低。与之相反,工作后再创业的人群创业准备较为充分,在资金、团队、心态、行业选择等方面都表现出较明显的优势。
“创业远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。经济压力、管理经验、销售困境,甚至于来自家庭和周围社会关系的压力,都有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”在连云港从事物流行业的我校学生孙绪威坦言,创业过程中的现实困难层出不穷,创业者需要强大的内心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去应对各种困难,这个过程让他成长很多,也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。同时他也提出,希望学校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同学,能够提前开展更多针对性的培训。
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毕业生创业存活率低的情况,调研团队结合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进行研究认为,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“过程服务”力度不够、学校对于就创业同学的前瞻性辅导不充分,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和经验不足等因素共同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。提升毕业生创业存活率,应形成“政府—高校”的协同发展模式,政府加强对毕业生创业后期经营和风险防控的指导和帮扶、健全社会金融支持网络、将创业政策适度向返乡毕业生倾斜;学校采取“理实一体”的教育模式将创业理论教育与创业社会实践相结合、组建专业师资队伍对创业学生进行专项培训、对有创业意愿学生进行前瞻性创业演练。此外,创业园区对于毕业生的二次培训、过程性帮扶也十分必要,集齐社会的合力才能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。
据悉,志愿者们会将此次调研结果,和大学生创业相关支持政策加以整理、总结,提交学校就业指导中心。
(汽车学院 撰稿:高娜娜;审核:郭再泉)